20150829.30「審議民主與憲政草根論壇:主持培訓進階班」高雄場

日期:8/29(六)、8/30(日)

地點:後勁基金會活動中心(高雄市楠梓區學專路775號) 

【活動流程】

Day 1

09:00-09:30 報到 

09:30-10:00 憲動盟計劃簡介

10:00-12:00 公民參與的憲政改革(陳俊宏)

12:00-13:00 用餐 

13:00-15:30 審議民主第N種想像(呂家華)

15:30-15:45 休息 

15:45-18:30 主持與紀錄的技術增進(呂家華)

Day 2

09:00-12:00 主持演練(大家一起來)

12:00-13:00 用餐

13:00-15:00 草根論壇經驗交流(陳冠瑋、賴又豪)

文字紀錄:年佑、gayo

前期籌備:仲庭、宜臻

場地設備:黃佳平

一、憲動盟計畫簡介(許恩恩)

*

http://www.slideshare.net/enenkoyako/ss-52178134

自我介紹:

蕭唯善--家齊女中公民教師。在318之後開始啟發並接觸,反思自身在公民教育領域當中,如何在教學現場重新詮釋對社會議題的理解。對教科書的理解與教授,透過蓓臻引介,進一步參加憲動盟的各種活動。

蔡欣霓--一樣是蓓臻介紹,也是公民老師。先前沒有參加過相關活動。但在先前有在專業研習當中認識俊宏、家華。認為對身為社會當中的一份子,應該可以有更多對社會議題的討論與理解。

洪柏禎-先前就讀研究所研習憲法相關議題。也是公民教師,對於教科書的議題與討論相當有興趣。在教學現場常常試著提出挑戰,

王志銘Tony--參加過人本志工。對於親子教育希望有更多學習機會。在人本相關的活動認識家華,認同人本對社會議題的各種立場覺得相符而加入。現在擔任基進側翼台南召集人。曾經參加過兩次憲動盟的活動,對於專業、非專業的參加者如何一起討論有些疑惑。另外,產出版本之後如何進行教育?與由下而上有無衝突?感到疑惑。

胡靜慧-金門大學升大三生。原先非文組,但參加辯論社之後對社會議題、政治感到興趣,感到周遭同學對於政治漠不關心,希望可以增進不同領域之間、意見表達的平等。

翁鈺旻--北大社會升大四。希望可以聽聽大家在審議主持的經驗與技術,

程士華--輔大社會畢。參加過幾場草根論壇的工作人員。在綠黨賈伯楷競選團隊幫忙。希望可以在主持技巧?如何設計一場針對某主題的討論?很希望可以在這場研習有更多體會。

潘蓓臻--先前在司改會覺得組成較菁英,但回到生活周遭相處的人們充滿「草根性」,因此認為「菁英與草根」之間這些聯繫與對話存在許多斷裂。昨天也到桃園反黑箱課綱的同學們介紹審議工具,但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希望可以有更多機會把審議的想法帶進來。

黃佳玉--台大社會所。先前在台大工會辦過有關憲法中的勞動權利的論壇。現在在人民作主擔任兼職,希望之後可以有機會和憲動盟合作。很感動今天有幾位公民老師參加,也希望可以在高中教學現場提供協助。

二、公民參與的憲政改革(陳俊宏)

就個人理解,憲改運動帶有民主運動的特色。期許主持人不只是一場會議的主持,而是因理解核心價值而進行的討論。希望今天可以讓各位理解到這場運動的價值是什麼,也包含憲政改革的意義、進行的方式為何。

全憲盟與憲動盟的差異,全憲盟是阿扁時期的憲改團體為主,其策略與路線和憲動盟不同。雖然這次公投沒辦法綁大選,但是也是下一階段的改革資產。重點是如何累積,找出人民和憲法的斷裂關係。所以這次想要跟大家談這些東西。如果大家可以一起進行下一階段的草根論壇,可以作為一些參考。

今天大概談幾個主題:

1.台灣當前民主運作的困境:憲法議題是高度菁英的議題。為何現在許多國家會討論一個沙漏型的討論?現有的國際趨勢上憲改運動不是菁英領導。民主的想像是必須注入到憲改運動中。今天要簡單討論,民主的程序不一定是過去政黨派代表討論的形式。今天要談台灣民主的一些問題。首先,我們是一個選舉式的民主。也就是「聚合式的民主」:政黨可以獲得最大偏好數的聚集,就可以獲得執政權力。台灣現在處於這種形式。由各個政黨進行決策,選民偏好影響政治人物的政見與策略。選舉機制無法使公民有效影響政策。在這樣的民主模式,其選舉的責任機制是將選民的偏好作為既定因素,預設每個人的偏好不會改變,透過民調等方式政黨提出政見,符合選民偏好,根據選後的表現與成果,下此選舉再以選票給予獎賞或懲罰。

但每個階段可能都有問題,每個人對於公共政策有其價值與利益判斷,透過民調呈現選民偏好是有相當多問題的,具有可操作空間。例如,洪秀柱的民調有對外與隱藏版,為了左右最後的決策。從個人偏好到傳達訊號的過程,有許多問題。即使有公聽會或是各種說明會,但是效果仍然需要討論。而傳達訊號到政黨提出政見的過程中,也因此產生許多問題。就算有各個專家提出政策白皮書,對於多數政治人物來說,白皮書是否落實並非考量,而是一種文宣品。在這樣的機制下,很難讓政見被具體落實,政見跳票有很多理由。民調好的時候說遵從民意,民調不好說堅持自我,民主政治變得是熊彼得式的,每四年對政黨提出信任或不信任投票,任由當選的政治人物操弄。過去的制度使得人民對於政治參與是冷漠的。從23場草根論壇,可以看到只要讓參與者覺得這個公民參與是有意義的,可以讓人民願意進行公民參與。可以透過制度設計重新檢視公民參與。

總合式民主在台灣,如果一直注意選民偏好,將會落入藍綠惡鬥,不是你贏就是我輸。但民主的重點應該在於價值多元,生活在民主社會,沒有一套標準可以評斷什麼價值優於什麼價值,價值上是並存的,當然有時因此會發生衝突。多元主義並非相對主義。價值優先排序不同也可以共存,這是當代政治學家John rawls 羅爾斯的概念。找到異中求同的可能性。如果以投票的方式,很多議題則沒有對話與討論的空間。以轉型正義而言,俊宏個人所推的政治檔案相關法令、國安法第九條,「政治犯接受政治補償條例不得上訴」、政治受難者不僅坐牢還要被沒收財產(造成許多冤罪),在這三個轉型正義的議題中,在過去六年中,立法院內,只有政治檔案法曾經在立法院差點通過,多數都在程序委員會被擋掉,根本沒有討論的機會。所以,審議不是要有共識,但我們至少可以了解彼此的差異以及問題。

我們的社會存在許多不信任,李登輝說過台灣選舉像「民主的內戰」,每次選舉都是一次耗損。審議反映的是一種新的民主思維。你可以看到審議民主把過去選舉民主的程序在基本價值上的改變,對話是要基於平等,相互尊重互惠的基礎下對話。如果把會議定義在生產出一個政策,當然會有政策門檻的問題。俊宏的指導老師是個女性主義者,認為過去的民主太強調理性、有條不紊,但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權力關係。過去有人研究過鄭麗君擔任青輔會時期的青年國是會議,在會議上表達的多是一種理性言說的表達方式,這些形式都可能產生排他性。從理論上來看會有這些問題。最近也在討論要辦給高中生的「總統給問嗎?」agenda其實不只政治人物決定,也可以由人民去給與政治人物。曾經在2005的縣長論壇,在大場討論提出問題時,許多長輩們不敢暢所欲言,但到了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讓大家能夠討論,在之中可以看到草根的智慧,點出許多在地的問題。

等一下家華會介紹,不同的會議會有他不同的性質(被cue了~~)。簡單來說,審議民主有很多種不同的性質,現在有統計,具有審議民主精神的討論模式有157種,當然家華已經熟悉相當多種了。我們要的不是懂這個審議操作的模式,而是這套東西背後的精神。像家華常說走味的咖啡,現在很多政府會用世界咖啡館的方式操作審議民主,但我們希望在未來我們不是知道自己工具箱有多少工具,不要知道很多操作技巧,但卻不知道這樣的操作背後是什麼精神,有什麼問題。比如說現在我跟家華做的參與式預算,你可以看到現在各政府事實上跟巴西當時的參與式預算精神是有差的。我們希望大家對於這些審議民主技術是有價值跟理解的,未來不管在什麼時候舉辦活動、論壇,都可以使用。

那最後回應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憲改?憲法為什麼重要?我們知道總統的人選固然很重要,但體制的設計與形成,將會更為影響重大。我們現在中央政府體制其實有很大的問題,總統制,或是像現在課綱微調的事情,王曉波他可能想要幫忙當權者,可是卻點出了現在憲法和人民的斷裂關係。我們可以看到馬王政爭(目前憲法總統的權責少)、服貿協議(規範密度低,)、課綱微調、居住正義,這些議題都跟憲法有關。這些運動者的運動者可以說出有哪些憲法相關,他們的分析都比校內的法政學者可能更精確。公民老師需要的話,我可以把ppt給大家。其實我們透過g0v的幫忙,我們有拍攝幾支短片,說明關於十八歲投票權、不分區門檻、基本人權條款路線的主張。這幾個路線主要是討論還權於民的階段,但較少討論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的問題。那這些短片式滿適合在課堂上跟大家進行教學。

除了從公民身上得到感動,也看到一種新運動、新政治的運作模式。最近跟家華辯論新政治,像是會議紀錄,我們就有線上的文書紀錄,你會看到一種新的倡議形式,新的想像。像是我們的g0v的同學有弄一個憲餅廚房,那非常令人驚豔。今天台灣面臨憲法的問題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而是說這個憲法和人民是有斷裂的,不像美國公民會說「欸根據憲法第幾條你不能這樣」。那憲餅廚房就是想要做憲法100問。那草根論壇其實是希望可以繼續推動,目標在2018年可以修憲。為什麼今年沒有辦法?因為很多政治人物可能都在討論自己利益的問題,那對於運動團體來說就是非常麻煩的問題。那為什麼我們不制憲?這個等一下我們會提到。那以目前這麼高的修憲門檻下,....沒聽到XDDD

前一陣子也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黑客松,由憲動盟、工程師等等,提出提案後認領工作,也包括法言社的幾位朋友協作。這裡可以看到臉書或網路的重要性,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議題。這可能是下一個階段草根論壇搭配的,剛剛有疑問說誰可以參加進行討論,剛剛這個模式其實提供了解答,在前階段最好是能以擴大範圍的參與。

談到課綱微調,為何也跟憲法有關?因為就我認為,在這波支持新修課綱的民眾,事實上就是誤解了「合乎憲法」的意涵。在下一個階段要進行「全面憲改」,目前的憲法條文中看不清楚「we the people」到底我/人民是誰?現行這部憲法事實上在台灣社會沒有很確實的實施,在先前修憲委員會提到本文不能修,就是因為國民黨的法統觀念認為,憲法本文必須帶回「大陸」上實施。因此,這部憲法有許多荒謬的地方。增修條文某種程度上是展現台灣主體性的承認與妥協。統獨是未來的國家選擇,若從現在的定位來看,這部憲法過去至今不屬於台灣。然而憲法不只是條文,我們在這部憲法裡同樣規範了表意自由但並沒有明文「固有疆域」,因此新課綱以「合憲」做為要求其實是更凸顯荒謬。

下次憲動盟的讀書會要探討南非如何提出願景價值與主張,簡而言之,憲法如何訂定事實上與人民息息相關,也就是寫給國家的情書。

如何改造國會?選制的重新檢討也是318後重要的軸線。我想請問大家,這次投票的傾向會不會投給第三勢力?(Tony:理念價值,兩大黨的傾向需要第三勢力制衡;__:不分區會投給第三勢力,但區域選區會考量候選人的經營與政見)

選制的設計將會影響選民會不會進行策略性投票,考慮會不會浪費票的問題。但是目前的選制,其實對小黨生存有很大不利。如果以單一選區來看,在政治學上有所謂杜瓦節定律,也就是說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只會有利於大黨,容易產生棄保。我們以2008年立委選舉為例,民進黨的區域得票率事實上並沒有極差,但計算不分區之後超額損失席次。不分區的5%門檻,是非常困難的。2012年的選舉,則有許多小黨獲得1-3%不等的得票率,但最後這些票數仍然轉換到國民兩黨的席次,這與當初選民的投票偏好並不相符。這也是我們在上一波認為選制是重要的改革目標。除了不分區門檻、區域與不分區席次分配不均以外,區域必須提滿10席才能提不分區也是重要問題。

我認為重要的價值是:憲法的程序與實質同樣重要。並不能只是菁英從事寫作的憲法,而必須是人民形成共同價值的過程。曾經在花蓮辦的一場草根論壇,環保團體其實很焦慮直到目前大家都仍然在「搶救式的運動」,發現問題應該是,政策在前端時並沒有辦法讓許多公民參與。而要對抗這種開發主義思維,環團認為應該要針對選制進行改革,在這次的討論當中,重新連結了地方的環保議題與中央政府體制的關係。當今天理解了審議的過程必須謙卑的促進對話,由下而上的力量才可能轉換為實質的憲改。在南非的例子當中,花了整整兩年,包括憲法法院的人也到全國各地傾聽人民對於憲法的想像是什麼,才促成了新的憲法。現在有一些學者提出「憲政愛國主義」,透過一部憲法的框架,建構了國民與國家的認同關係。個人認為,這時候已經是誠心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政治學喜歡講創造性模糊,例如九二共識、維持現狀,但人民對於國家主體性的問題,應該沒有模糊空間。民主要深化與鞏固,憲政主義的繼續延伸,將會是重要的。在島上的人民如何認知自己,重新了解體制與自身的關係,對問題的診斷與歸因是否能超越針對個人,我認為這些都是憲法改造的動機。

Tony:我是從關心教育出發的,曾經有教育學者提出不要教憲法就好了,但美國卻是從小教起憲法的內容。但這次課綱沒有人跳出來說馬英九捅了婁子,這會不會是憲法在公民教育的困境?

教憲法或憲政主義的確很難,但以我個人教學經驗,會以七次修憲當作重點,因為各有背後的脈絡。另外Michle S有提過憲政主義仍然不能脫離價值、倫理,否則仍然是空泛虛假的。

俊宏:美國的確在教育當中融入對憲法的理解。我認為在有關人民權利意識、國家如何落實與確保,這部分應該要在教育當中授與。如果目前憲法對主體價值沒有釐清,民主內戰將會繼續發生。

Tony:我認同修憲先行,因為現實上可以實現,也因為如此才會把制憲的可能拋出來。但民主防衛機制應該要放進來。

俊宏:這也會連繫到剛剛恩恩提到憲改運動走向是否拋出一個新版本就好,修憲的過程確實會___

另外我也想談社會運動與審議的可能性。像廢死聯盟也辦過草根論壇,更接近大眾對於自己提出訴求的感受。過去曾經公部門有辦過類似的論壇,但公民團體或抗爭者並不想加入表示意見,但在這波憲改運動中,許多的公民團體願意加入,其實是顯現了這樣的可能性。

士華:憲法的性質應該是剛性或柔性?修憲門檻使其變動,要如何更貼近彈性回應人民?

俊宏:目前比較法上國外其實修憲或說憲法更新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嚴苛。主張憲法穩定性的人們會說門檻降低將造成過多的變動,我認為憲法必須與時俱進,修改的條件應該比法律更高,但並不需要擔心門檻降低會使人民不斷修改憲法,因為仍然需要

年佑:有些學者或有些理論會認為憲法裡有些是不可以變動的,有個修憲界線。他們會很強調,但會討論憲法中最重要的價值與內涵,例如國民主權或是等等,會去對於價值做篩選。多半會說憲法如果要揚棄某些價值,那不如去弄一套新的憲法。因此在討論修憲的議題,會討論一部憲法的核心精神是什麼,也牽涉到修憲的門檻到底該怎麼制定。

俊宏:那你覺得人民該有提修憲案的權力嗎?是否要有門檻?

士華:該有呀。至於是否要有門檻...我覺得...(猶疑)其實我覺得提案要門檻,但通過...應該也要高。

志銘:這是人民直接民主的權利,當然就像公投那些創制複決權一樣。

三、審議民主第N種想像(呂家華)

2015後的公部門、香港社運與選舉路線

這第一張投影片是萬毓澤說的,推動審議可以分成三類:

A. 左翼色彩學者:市政資源與社區培力

B. 民進黨時期,後期去校園社會系:框架式

C. 國民黨時期:公共行政現代化

(略細部+時間軸的說明)

時間軸,2008到2014是關鍵,有公民會議與陪審團。同時也有不同模式與工具箱的概念。過去社區大學也有相對的審議預算推廣,但推動力量有限。在2014的3/26-4/27中審議民主進場,希望轉為D-street。後續在2015年的6/16憲改破局後,憲動盟有人想要繼續草根論壇操作,可繼續觀察。

投影片,在2002-2007年間,可看到300場的審議民主討論,但以共識會議為主要圖像。2008年之後,部分審議路線試圖建立多元審議模式並與政策階段配合。審議民調也是相當特殊的模式,等等會介紹。

審議形式的對照,可以從過去匿名篩選參與者、ㄇ字型的方桌討論,到318後則有街頭審議形式,參與者與樣貌和過去極度不相同。但在審議民主開放後,家華開始思考這個大亂鬥的時期,要如何將審議民主的定調和樣貌拉出來?憲動盟試圖將憲改這個高度相當高的議題以審議的方式與民眾接觸。

從去年開始,參與g0v中的朋友在台灣開始進行開放資料已有相當長的時間,在2012年開始才開始被社會運動者理解。過去有開放資料經貿國是會議,做的相當不好,被罵,但到能源會議,線上直播變成標準配備。

新創閉鎖型公司,已經放在公司法修正通過。現在現在最爭議的議題是uber,也會被放在下一階段討論。

他們有些謀略和戰略是說,這裡面有些人眼裡或許比較沒有藍綠,而是看到哪裏有改變的機會做,我就會進去。所以你會看到他們不排斥和國民黨有關,也高度會和政府有關。在2014後的觀察,除了憲動盟外,把開放資料和審議玩最多的,其實是公部門。下一個階段的審議民主會跟過去相當不同,需要討論審議跟民進黨的關係,以及審議與社運的關係。

此外,還有高中老師這個部分。教育的紮根是過去相對較少的接觸對象,上次培訓來了近百人。其實有相關訊息來參與的人相當多。在台灣脈絡下,有哪些力量與系統是關鍵的。

現在,審議民主/參與民主,公民參與/參與式預算/公民咖啡館,開放政府/開放資料/ivoting/vtaiwan/智慧城市,開放國民黨/開放民進黨,以上幾個組合是目前有在推廣的工具。在政府方面,新北、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文化部國發會,則有相關規劃。資源有多少,目的是什麼,會決定你的審議方式(PB,參與式預算)。參與式預算遇到的問題在於,會討論是否是另一種獨裁者的進化,以審議民主的方式,仍然結合就有的行政程序。近期接觸公務員,在培訓當中發現其實大家也能接受新的思維例如:重視事前溝通等。如何發展機制可以讓民間也可以參與進這樣的審議討論中。如果審議的詮釋或論述被其他人掌握,對於_

憲動盟在談南韓加拿大的模式還是要回去看政治脈絡,例如法國是內閣制可以通盤檢討,人民提案要做可行性評估,會直接跟環評連結起來,這些參與式預算在法國不向我們過去辦一場一場公民會議或參與式預算,而是人民提案後可行性評估後鑲嵌在既有的行政程序。過去在坐咖啡館或公民會議都是體制外,但在台灣是斷裂的。

台北市唯一有把公民參與委員會放入體制內的。21下午跟科p開會有跟他說要有跨領域平台,要如何跨組參與、專業者在近來、民間團體近來,在裡面不是委員進去而是調節大家的概念。

提醒臺北不要失控推公民參與,要看的懂、機器可讀,要有實體溝通,培訓要把民間資源拉進來,柯p有很多問題,但在開放透明這塊目前看起來比其他縣市首長相對做的好。慢半年,局處首長都要來上課,要把更多人拉近公民雌院委員會,可以,也會買單,會進入體制內且領出席費。督更蒙、反破千連線、華光就進來一起談,在台灣最詬病是公展期間才有說明會,才知道劃定地方被徵收,現在是公展之前座談會只要市府有想法、有計畫就要來談,我們在看審議式一個系統而不是特定的模式,不是都計或預算特定的模式,下一步是審議有很多模式,但如何鑲嵌在既有程序裡面,鑲嵌的過程,我的觀察是318之後民間團體納入比較少,要如何讓民間參與比較多,但也不是說民間在外面就不用持續抗議,外面沒有壓力,裡面願意做這件事情的能量也會降低,這波公部門跑很快,如果民間跑太慢,知識和詮釋都在公部門會有很大問題,例如賴清德。

我下來要談318之後民間的狀況。例如嘉義縣每年有400萬的預算,嘉義縣處長對外說要用審議民主、咖啡館,我看到咖啡館就抓狂,所以找了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又去找處長,他去找了民間的人來跟我們聊,自己的社造提案自己規劃,包括提案怎麼提,提案之後怎麼上課,過去都是專家學者決定,之後如何資訊互助和公開,所有規則都是參與者自己討論,要不要給大概框架?提案到執行要有那些環節?這些規則都是大家決定。在台灣的脈絡,大概新竹以南都是五十歲以上的人來參與,如果在社區的話,大概有幾個系統,一個是里長,一個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系統,另外還有三塊,一塊是文化部的社規師,營建署的社規師,農在條例的農在師,這些角色和資源有時候會被同樣派系的人被把持在地方上,有時候不會,這些系統之外社大也是有能量的,這群人裡面都要找來年輕人、文史翁作和社區營造,審議要打破的不只是主持技術,還有空間和討論氛圍,要讓阿公阿嬤不能只能和他們熟悉的人討論,甚至讓他們玩大風吹。

北投市社大和社區的人討論提案,社區有里長動員人來說要投票,原本討論的人覺得他們不該投票,這是一種競爭、搶資源的關係,這次操作是前面醞釀很久,一個月不斷討論和審議,會出現有人不想參與但想提案,社區營造如果走到審議民主進來還是競爭、搶資源關係,那只是換了一套搶資源的方式,而不是透過審議民主去思考社區跟社區的關係,如何團結。我想說的是,審議的操作上需要的細膩和方向感,不是說找一群人來討論預算怎麼做,那只是用審議在複製既有社區裡的資源競逐。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審議民主不是你找一群人來討論、投票,後面要鋪陳的細膩度是很多的,像法國在推參與式預算,他們不是把一群人找來,在那之前會社公民廣場,巴黎有很多點裡面有水電和wifi,進去可以問市政和預算,還有一個「我願意」app的公部門媒介團體,走到哪裡可以知道附近有什麼民間團體可以跳坑,參與式預算會做很多前面軟硬體的建置,也很細膩處理人與人的關係。

Q:審議不是找一群人來,前幾天找一群高中生來審議總統大選這件事,我們也不是某一時間去找大家來就醫直審議,前面要有什麼操作,老師講說南非花了兩年的時間去討論怎麼訂出憲法,今天最後就是要高中生做一個審議,前面要有什麼安排?而不只是找一群人。

A:找誰一起來,如何組成,辦完之後要的效果、要凸顯的是什麼,一定會有既有審議想要產生的效果之外,一次性的目的要強一點?

Q:嘉義都是自己對話產生?

A:希望下一次操作時在地就有力量,而不是叫別人去幫忙操作,整個過程他們要自己走一遍,這樣社區才會培力起來,不是我給你一套東西去操作。講白一點就是憲動盟以前推草根論壇時,那時候會被要求寫一套SOP,可是對我來說要把事情做好,不是SOP,是如何把事情一起做好,不是一場草根論壇而已,是很多場之間的關係。例如我們跟障礙者討論需要一套調整過的操作方法,跟不同的人討論會有不同模式出來,如果要照表操課,如果審議有技術和價值,你可能會被技術限制住,本來的價值和目標也會無法達成。

Q:在那之前要幫學生弄一些草根論壇?

A:不用被這四個字限制住,找同學一起來談論如果要一起做這件事,有什麼重要的點?有什麼事我們都覺得重要的,如何設計流程。像前幾天在台中討論舊城區的規劃,有一群人做文史在做導覽,但我們希望最後可以影響政策,所以除了導覽還要有公部門如何執行計畫,所以就是目標是什麼?要設計到審議的細節裡面。每次說審議民主前面要想很多東西,人家也不知道我們做什麼。

Q2:如果從零開始,完全不知道的人有興趣接觸應該怎麼辦?

必須大家一起商量為何要啟動會議,要共同大道的目標是什麼?要讓大家開始充足的討論,要準備些什麼?如果還要有實際的影響政策,要透過政治代理人嗎?如何連結政治現實也是必須考量的,基此再來回推開始的會議應該要邀請誰,需要些什麼。

Q:培力是什麼?

唯善:培力是把工具交到別人手上,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告訴你怎麼行動,是共同決定。

培養參與或操作審議民主的能力,審議民主裡有很多不ˋ同角色工具要扮演,參與的人要願意去做這些事情,例如紀錄的人或主持的人,參與者這部分也是培力。

家華:這樣上課是一個方式,但最好的是帶著走,我現在有鎖定一些人,覺得他們很棒,有些還是學生,有些比較空閒,很多場次會找他們來幫忙,這樣會比較有幫助。

鈺旻:多參加幾場不同模式的審議,一開始先去了解看到了什麼,兩三場之後會發現做一套東西要準備什麼,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準備,這樣準備是否真的能達到這種目的,有時後來的人跟原來的目標不一樣,是哪裡出了問題?但這是很經驗式的,不一定要跟著誰,但多看多體驗,才可以了解為什麼這些事情要這樣操作。

家華:很重要的觀念是沒有一個特定模式,也沒有一個最好的模式,應該是回來思考我辦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什麼,回推要怎麼設計。

舉例嘉義而言,這場我會有明確的想法是,審議不是談了咖啡館就OK,所以我會先處理他們處長,在來是處理在地團隊是誰,還有願意跟社區溝通的年輕社區規畫師,找到之後就去找他們聊,盤點有哪些資源和人力,大家對計畫的認知和期待是什麼,這都是前面要做的很多細膩工作,在來討論這個計畫,本來做到年底,但我說到年底是玩假的,沒有讓大家知道共同的圖像是什麼、拿到錢要什麼,第二步我就是迫使他們這個計畫到明年中,延長成一年。跟前一代做審議民主的老師不同,像是台中參與式預算是八月投標、十二月作完,很想趕進度有成果,我想做的不是檯面上的主持人和技巧,是要花時間想辦法讓柯P跟我坐在一起、說服他怎麼坐,一定要有所謂的技術團隊在背後思考,不是只有主持技巧,包括全盤政治系統裡面誰是主事者、組織者、反叛者和一般公民,怎麼讓這些人坐下來一起溝通,怎麼做、怎麼樣時間才會夠。

TONY:以前我們開會也會有個SOP,前面有專家講背景,講了之後看各自有什麼問題再分組下去,後面再聚集,那是為了一個會議的流程,家華說的叫像是一個計畫,開會之後實現變成有效的,HOLD住一個流程,不只是SOP而是整套計畫的思考,每個計劃CASE BY CASE不一樣,因為KEY MAN也不一樣,這是政治面、生態面的問題。

家華:重要的是審議有沒有能量、生命力,是照表操課結束之後就沒有了,還是可以延續?

TONY:如果要演練教案,同學如何操作,這樣需求會比較符合。

鈺旻:不希望高中生看到這資訊來報名來參加很大的論壇,開始有這個資訊時就可以讓班上同學開始去檢視總統候選人的政見,讀書會、讀報紙,讓班上就可以開始討論,他們有這樣的一群小討論,到那個時候就可以帶著他這幾個月的東西去參加,這就不只是一次性的。

TONY:家華講的如果是預算要協商,動力會很大,討論出來是有決策的,但如果是價值面的,就比較不適合。

家華:我現在要舉幾個案子就不是這樣,像我在台中帶,是要處理鐵路高架化之後鐵道底下的要怎麼規劃、管理,這個政策是很虛擬的,未來底下所有營運和城中城要怎麼規劃。或許廢死是價值等等,但這也是一種政策,就不是很明確,但居然有七、八十人來報名。

唯善:回到高中生如何討論總統大選他們的想法,要如何操作?原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讓高中生對於社會更有參與感。

家華:可以看看個人的政治議程來思考怎麼讓目標達成,

蓓臻:學習的主軸要把課程合併在一起。

唯善:課程要有進度,很難這樣操作審議民主的討論。

審議不是一個固定模式。例如剛剛嘉義的例子,自己討論產生的遊戲規則,就非常有趣而細膩。像是年輕人的角色不能只是單一計劃案子結束就沒了,並且也討論到社區營造走到現在已經變成互搶資源,所以應該要是跨社區的討論模式。另外在程序上,必須是上過課程才來提案,但沒上過課的也可以,至於專家學者也應該要在會議當中參與,但評分投票的佔比無論如何不能超過民間的比例。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這樣的模式可以在嘉義的社造裡進行,拿到其他地方並不一定可以適用。如果審議的過程是細膩的,會長出上面所說的這些東西,的確參與式預算因為有錢作為誘因,但審議進場的功能也在於可以在資源競爭分配下,共同往良善的方向。

比方說現在民進黨推浪漫大道,但並沒有問過在地居民。現在新竹、苗栗也都倒戈,但多數政府或政黨他們都是先丟出一個大的政策圖像,卻沒好好了解當地,讓當地居民的意見進入政策中。沒想到阿公阿嬤其實很能夠用華爾街手勢,公共運輸的開發與利用都有辯論。例如台三線一下來,那蔡英文只有在粉絲頁丟一個PPT,但在地人不只是為了錢跟預算,而是希望說各鄉鎮一區一區去找出他們要的那個地方長什麼樣子。那另一方面是台中那裏在做的事情,那他是很少數三月後走到社區,去凝聚他們對舊城區的想法。雖然也有政治操作的層面,但民間啟動的話各種接軌都相當複雜,並不好討論。是要讓什麼單位買單還是宣示效果,其實這一波既有的中央主流NGO反而還好,沒有偏鄉較小的NGO的對於民主的想像那麼豐富。

那法國人將不同的操作模式進行分類,有「有組織的公民、自願的公民、微公眾(抽籤)、全體公民」。那自願和微公眾有不同的狀態,自願會偏積極,有組織和動力,但在爭議的議題可能就有弱勢會被排除在外,所以在一些比較爭議需要共識的議題,就是需要經過篩選的微公眾。公民對新政治的想像是跳脫政治家與公務員的權力框架,並且互相組織起來。在這裡不是討論一個會議的操作,而是整個政治過程改變。新政治並非不是藍綠就是新政治,而是可以讓整個公民社會可以被組織起來,讓政治秩序與型態被翻轉過來。

公民陪審團、公民會議、21世紀城鄉會議、審議民調、開放空間、參與式預算、願景工作坊、學習圈、世界咖啡館,這幾種審議方式,要把他放到審議進度來談。從沙漏型的提案:議程設定(廣)→選項/方案→決策,上述這幾個階段進行審議方法的考慮。操作模式來自不同的國家系統,也有其政治脈絡。通常公民陪審團和公民會議會被擺在一起,審議民調、學習圈、世界咖啡館,會被放在一起。

很多議題已經不是科技問題而已,還有倫理與價值選擇,所以引入審議。在丹麥與歐盟不同國家開始有科技管理局的討論,以公部門為主。美國則有(1)以學者為主操作的審議民調(2)逐漸式微的民主黨智庫發展白宮開講,21世紀城鄉會議(變化:歐巴馬的開放白宮)(3)NGO的社區培力。中國很早開始審議式預算,南韓和日本的狀況差不多。

香港雨傘革命前期與後期,群眾商討與議題設定是主要問題。他們推動審議並不只是為了計畫,而是為了推動真普選,以及讓弱勢社區、政黨、障礙者能夠一起參與討論,最後有將近80萬人投票。前面花了一年多在做審議。雖然被詬病議題應該開放,不應該預先設定在推廣。目前香港的核心學生運動多半跳入社區運動,希望能建立居民之間的自主與網絡,例如《社區公民約章》。台港勾結式的知識轉移計劃,透過基礎課程、居民大會討論(是否從無到有?如何進行討論?議題設定?全港大會?和政治博弈的判斷),秘書處與核心志工審議主持培訓。

公民、改革者、反叛者、組織者的框架運用,思考不同議程如何相互對話。

柏禎:文史工作團體與鹿港高中學生合作文史古蹟解說,後來進一步參與彰化王功的社造工作,因此在我的經驗裡面,學生甚至是比老師還要走的更前面的。不過我也曾經想在夜補校推動法治教育的經驗中,發現到其實很難推行。一方面是在的議題有長期經營的團體很多,不太能精準的掌握這些團體與其之間的關係,另外一方面,補校生通常在白天有打工,因此他們其實很難以再多花心力關心更多議題或投入。這是我的幾點分享。

TONY:其他國家跟台灣不同,黨國威權不倒,多元文化只是分化。民主搞不好才搞審議民主。

俊宏:首先,審議不是用來取代代議的,在理論發展上也不是如此。審議民主和民主審議式不同概念。大家坐下來不是審議民主,現在幾個人小圈圈坐下來開會討論也是審議,但審議民主是系統性的。審議式民主不是說要把社會運動取代,也不是萬能的,並不是所有議題都可以討論。理想的政治形態要安置專家、公民、政治人物。但台灣下一階段是治理的問題,並不是只有政府。

四、主持與紀錄的技術增進(呂家華)

  • 情境設定(現況:OR)
  • 憲動盟下一步的審議規劃

    高中生2016選前D.Day

    交換,討論中間

    討論畫面

    Day 2 繼續

    五、草根論壇經驗交流(陳冠瑋、賴又豪)

    *

    http://www.slideshare.net/enenkoyako/20150830-52221515

    開場:這場主要進行經驗交流,首先回顧昨天的課程。

    歷次的憲改的動機與人民相距很遠,疏遠自我治理。因此,草根論壇的功能與意義在於具體影響政治議程與實現民主、自我治理的可能。而家華會強調,審議必須有許多前端工作,並非只是拉一群人來討論。因此草根論壇作為憲改的核心,就是在以上的幾個重點因素。

    兩大部分包含:事前準備、論壇經驗,待會會做開放性的討論分享。

    事前準備:

    →當天該做什麼→審議過程會遇見的十個大問題

    一籌:具體討論論壇的「形狀」:議題、對象、預期效果、具體方向深度廣度、可能邀的講者、工作團隊的確認。在這部分,每個面向都是連動的,例如:因應不同對象評估議題深度廣度,也會連帶影響講者的安排等等。而在與講者溝通的過程當中,必須注意已討論的論壇樣貌。

    舉例:辦理律師公會的議題設定為選制與政府體制,偏向難度、門檻高,因為預期,但最後參加者與原先想的律師們有落差,所以當場停留在講師問答較久。另外,模式一、模式二的選擇,也會因為參加者及場地等等有不同考量。調整___議題資料。

    一、主題設定之後,安排講者或者,二、依講者來調整主題。這是兩種不同的作法。通常也可以與導言者一起討論,丟一些問題意識給導言者,以掌握議題的走向框架。

    主持人的背景知識也應該有一點準備,比較容易在當場整理收攏意見。另外,導言的內容將會影響接下來的討論進行。

    設定框架的時候講者在場,會較清楚議題的明確方向。另外,在多個導言人的場次,可以考慮邀請不同立場的講者,接下來較能有多元的意見呈現。

    而在障礙者這場,針對不同參與對象,考慮到場地的安排、動線,因為在論壇中很重要的是讓所有人平等的表達意見,以使這些意見形成影響力。

    資料準備的重點,在於議題資料要事先寄,請參加者先閱讀,在討論進行時較能進入狀況。比如說要討論「應該要怎麼設計程序」「哪些權利要加入現行憲法」就必須先讓與會者對現行狀態有基本認識,才不會難以進行下一層次的討論。手冊可以包含流程、手勢、核心問題、引言人資料、補充資料等等。手冊的準備對於當場的討論聚焦會很有幫助。也建議主持人可以自行整理、準備議題資料與手冊,除了可以拉近導言人給的資料和與會者背景的差距之外,對場次可能產生的討論,較能釐清是在整個議題的架構哪個層次。

    哪些意見盡可能並呈,盡量客觀中立。事實上很多議題還是有反對立場與意見,如果同時放進資料當中,另外主持人挑選的內容也可以考量到講者的資料立場,呈現不同的觀點。

    實際論壇經驗:

    基本流程--主持人要掌握整個程序、細節與時間分配。做為整場的場控,首先要準備的工作是閱讀手冊或資料,釐清架構才能應付可能很激烈的討論。事前可以準備小筆記,介紹工作人員、導言人介紹、後續活動的介紹等等。

    --掌握節奏(如果同質性太高,可以拋出問題);讓盡量讓在場每個人盡量發言(避免重複高的少數幾位);在過程中整理前者發言歸納、統整其意見重新復述一次,可以聚焦問題或者確認發言者的意見。

    不要--揭露心證;拒絕傾聽

    A:以核能議題來說,應該在場次中盡量讓每一種意見都能呈現。但是盡量拉出層次,各個不同立場是基於什麼?

    如果在專業數據資料太多的專業術語,對於其他的區塊也應該盡量呈現出來(請其他人發言或主持人提出)。另外,也可以藉由整理、歸納他的意見,抽譯出可以再請其他人就不同區塊提出問題或意見。不過也要注意到,時間掌控的問題,是不是讓少數幾個像這樣專業、一次拋出多面向的與會者佔用過多時間,可以考慮在一個面向的意見講述完之後先打斷,詢問在場的人針對這部分的意見。

    提問:如果遇到參與者對於主持人或是其他人的發言有比較激烈的反應應該怎麼做?應該要在當下處理他的情緒嗎?還是先不處理?也有遇到會質疑主持人不中立客觀的情形。

    又豪:其實我覺得雖然有衝突、情緒,但是在一場論壇中差異的存在是很珍貴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尊重而且認真處理有差異的部分,也要尊重與會者有使用向手勢會設計堅決反對的部分的權利。如果真的有人強烈反對一件事情應該要去聽他的理由,呈現出差異、讓大家知道這個部分還沒有辦法有結論也沒有關係,其實也很一個很大的進步了。主持人應該在階段轉換的時間當中,確認哪些問題要在第二階段形成結論意見。如果有僵局、差異或衝突時,可以先記錄下來當場不那麼重要的或與主題較無關的問題。

    另外,主持人的心證部分盡量不要直接表達。但如果是與主題相關的明確錯誤,是可以權衡。或者cue導言人來點出。而如果是很難當場判斷或查詢的,也可以先記錄下來。

    恩恩:家華有遇過一個場次是在內湖某個里,也是有人聽到某些內容很激動要離場,馬上解釋對方發言背後可能是基於什麼理由,請對方務必要留下來表達他的觀點,不要放棄溝通,而且要有更友善的動作出現,緩和氣氛。

    1. 誤解導言人:cue導言人?但要評估是否會形成權威感!
    2. 背景知識不足:
    3. 沒人要說話:直接點人
    4. 發言者過度集中:
    5. 開放型議題的開花:主持人掌握節奏打斷?必須先做好對議題掌控的工作。這也有可能是這個問題還沒有辦法形成結論,可以記錄後擱置。
    6. 太過離題的意見:要直接阻止嗎?主持人要委婉的表達,或者是像先前提到的,紀錄之後擱置下來,第二階段進行確認意見時暫不討論。例如在討論憲法權利清單時提出動物權入憲。Tony:在藍圖會議時原住民團體很多表述,但在兩階段修憲的議題中這是符合焦點的嗎?恩恩:這是必須考慮到該場次的設定與脈絡。在當時,兩階段的修憲是討論哪些應該成為第一階段通過的目標,因此在各種議題。最後形成的宣言當中,也提到了原住民憲法中地位的議題重要性,但僅在這個階段先將門檻降低以促成之後的修憲處理原住民族權利的可能,這也是一個方法將其他重要但當場無法成為核心的第一借段處理目標納入,維持對話空間的方法。士華:
    7. 過於鑽牛角尖:例如在憲改議題當中陷入多少比例的立委提出才夠?
    8.  
    9. 引起公憤的意見:主持人還是要試著緩和當場的氣氛。
    10. 時間掌控困難:

    六、主持演練(大家一起來)

    「第三勢力就是新政治嗎?」

    主持:欣霓、蓓臻

    引言:年佑

    【討論】

    統整建議--

    對於主持人:

    簡單統整重點並重述

    挑起對引言有反應的

    程序部分不夠熟悉

    還沒發言過的人先發言

    拋出新面向的問題

    朝向多黨政治?

    選上是重點?

    偏向中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