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6 【哲學星期五@台中】─「打造公民參與的憲改模式:憲改政治的議程與程序問題」

原址:

01.自我介紹

主持開場

參與者介紹

主持人:318到現在快一整年,無論在兩岸關係,或是憲政制度的問題,當初就一直被提出來檢討。前幾次,我們聽到台灣進入了一個憲法時刻,好像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針對台灣憲政制度來討論。這次是否可以做出一次跟以前不一樣的憲政制度的方式(過去已經七次)。把麥克風交給今天主持人。

宗澧(今天主持人)說明今日講題

02.講者分享:蘇彥圖 關於憲政改革的政治想像

前言

野百合是1990年初期的事情,之前有長達40多年威權的過程,1992才有國會全面改選, 1996才有直選總統。1999年蘇南成做國大議長時,國民大會代表為了延長自己的任期(雖然前提要虛級化),所以用秘密投票延長自己任期,當時許多人認為是修憲自肥。後來就有一個大法官解釋(憲法法院:做司法違憲審查的機關),這個延任是違憲的,2000才確立需級化,2005是正式廢掉國民大會並形成現在的修憲程序。當時,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單一選區兩票制、國會席次減半。這些憲改相當型塑現在的體制與問題。特別是在去年318運動後,有一個聲音試著去反省憲政體制出了問題,以及把憲政改革放入政治議程。

一、關於憲政改革的政治想像

為什麼樣講政治想像,兩個重點:

1) 第一我們政治改革需要政治想像(因為我們需要)

2) 有沒有可現實操作但又不會太貧乏的政治想像是重要的

二、憲政改革的議程(agenda setting)

議程意指:我在什麼時機要處理什麼問題

三、公民可以扮演的角色(審議與憲改程序該如何設計)

  1. 第一種可能是我們就依照憲法規定的程序運作:立院要成立依照政黨比例組成的修憲委員會,開開公聽會、邀請學者專家來參與,然後依照一讀、二讀、三讀的程序來通過修憲案,公告半年,然後公民參與。公民參與只在最後透過公投行使否決權。也就是你認為政黨只是為了自己利益好而去行使否決權。
  2. 過去曾經有的國是會議模:因為對立院信任不高,覺得素質不高,需要一個體制外的方式輔助政黨形成體制外的形式。真正大咖的人在台灣政治現實上都不在立院。讓政治大咖召開國是會議。這個機制的好處是在立院生態之外,讓民間小黨、團體可以參與,讓一些神也可以參與。讓一些政治上的一軍可以參與產生政黨的約束力讓立院運作形成可能完成第1點的政治共識。真正公民的介入還是在最後公投。公民的參與可能就是透過公民團體在體制外,還是有限的參與。但我們現在的狀況與90年代不一樣
    1. 當初不需要公民複決,無論體制內外形成朝野共識都可以很快完成,但現在公民有否決權。有理性的政治人物就會預設公民是否會通過?這就要考慮公民是否也會想在公投前有參與的空間。
    2. 第二個不同是國民黨(泛藍)沒有輸過立院多數,當初李登輝還是有很強的政治影響力和威望,但現在的馬英九?好像就會怪怪的。現在修憲的困難就是需要跨黨派的超級多數,但是這陣子炒憲改,政治人物都想要成為憲改的領袖或是得到credit(新憲法之父或新憲法之母),這樣模式下的憲改,沒有相對的公正(各黨、民間團體都可以接受的人出來),我很難想像它可以成局(非陳菊),那我們可能有其它模式嗎?
  3. 第1點的模式是體制內必須走的,它的組成和可參與的input又很少數、不一定周延,也未必可以吸納大家的觀點,一定需要體制外的配套形成台灣社會的憲政共識,這樣最後的公民投票才有因為人民支持公益性,成功的可能性才會高。這不一定是複製傳統的國是會議的模式,我們必須創新。很多朋友在做草根論壇,這就是公民草根的審議,希望試著透過不同的模式讓大家去關心、想像,把大家的想像投射出來。公民的審議意義:

宗澧(今天主持人)補充

彥圖老師也是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的理事,平台對這波草根論壇也是著力甚深。

03.提問記錄

問一:現在的憲政改革,最常被提到的中央體制,你個人是支持哪一種?以及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問題,因為人口比例無法代表人民。那我們有可能走兩院制(上下/參眾)的方式、呢?

問二:剛才提到的議程問題,我認為東西是慢慢改才可行的。剛老師提到2016/2018,是2016先改簡單有共識的嗎?但是如果大家有共識2016就可以搞定的,那拖到2018就會有共識嗎?另外,我們有大家都決定很重要的共識嗎?我並不覺得台灣所有人對憲改有比較具體的共識耶!(包括18歲等)若是如此,擺到2018也不會有差。

問三:同樣是中央體制的問題。

回答:

1) 關於憲政體制的題目

村上春樹談慢跑,我也有寫一個「觀點投書:關於憲政體制,我說的其實是…」,有興趣的朋友去看。我基本的想法是:也許我們都太被總統制、內閣制、半總統制所框限住,就算是總統制、內閣制或半總統制都有好多種,可以細分好多種。我們現況是比較傾向總統國會制,它最大的問題是你從憲法文本看不出來的,那個問題不在憲法文本。大寫C的憲法文本和小寫c的現實運作有很大的落差,我不同的朋友對於不同制度都有很強的確幸,很慚愧我都沒有。我覺得

  1. 要很小心使用制度選擇這個詞,因為有時我們其實沒得選擇。不是我要總統制就可以有或運作的起來。這時候真的會有路徑相依的問題,如果我們不願意取消總統直選,台灣不會有真正的內閣制,直選的總統還是會是實質的政治領袖,轉型成內閣制會有一定的困難。
  2. 過去十年,比較政治的研究,有一些時代的進步。現在在討論總統、內閣、半總統制,其實有更新的知識。目前台灣多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的成見。最近十年的研究,會跟你說這都是相對化,真正關鍵的選擇不是在你選擇什麼樣的中央體制,而是在更細膩的政治運作,例如選制、政黨運作規則。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我的答案可能無法滿足大家。

2) 關於兩院制

3) 2016/2018

4) 有共識的修憲案

問四:我們台灣的政治生態可以分成泛藍或泛綠(或統獨),這樣的意識形態劃分,是否會影響對中央體制等憲改議題的支持路徑?

問五:我們年底對修憲委員會的提案,是包裹式的還是各條的?

問六:怎樣可以讓公民社會可以對憲法議題有意願參與?

5) 問四+問六一起回答

  1. 有人說憲法是國家寫給人民的情書,但也有人說是人民寫給國家的情書。但人民想要的是情書,還是一個穩定的政治運作,可以表達想法,可以有一定的治理參與?讓人民要有熱情參與,最有吸引力的是國家認同,但弔詭的是也是最難處理。有人在一開始,也就會限制不處理國家定位、國號,透過凍結,來避免這樣的高度分歧。
  2. 有人提出內閣制,就是處理他(總統)無法因為連任,在第二任時在統獨上爆衝的問題。但支持總統制的,就強調總統選舉,你可以選擇比較統或獨的,都是一種國家認同的動員。不一定只是直選總統才能代表國家主權,而是選舉本身是相當重要的政治機制去表現出來那一對一下的國家認同動員與凝聚。從不同角度切入就會看到不同主張,就需要更多時間去反省與思考合理性與可接受性。

6) 如何讓人民對憲法有感

7) 修憲公投該怎麼投?

原則上多是包裹,因為不然當初大家妥協出來的結果會容易被打破。那遇見被打破的可能就越不可能在前階段達成共識。所以比較像是一整個贊成或反對整個修憲提案,也避免反動員的可能

彥圖最後補充

04.現場照片